伊朗首座核电站安装调试接近尾声
大力推进保护区内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重点加强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域内各类垃圾清理。
交通和城乡建设低碳化推进。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生态碳汇能力、深化绿色低碳交通建设等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碳强度持续下降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超额完成了 十三五省定目标任务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50.9%提升到56.4%。十三五 期间, 重点在公交领域推进机动车以电替油和氢动力汽车, 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18万辆标准车。以绿色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积极推动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为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30%。
同时,创新性地构建了政府、电网、电源、用户侧 四方协作机制, 率先在全国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生态碳汇能力、深化绿色低碳交通建设等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碳强度持续下降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超额完成了 十三五省定目标任务。引导社区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开展现代化社区建设试点。
开展大尺度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介质病毒调查,提升疫源疫病监测站点能力水平,完善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探索建立修复后地块再开发利用过程环境风险监管制度。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建立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构建监测监察执法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监管精细化、建设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
深入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与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5.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原湟中鑫飞化工厂铬污染场地等开展风险管控地块长期监测试点。12.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天指高分辨率影像遥感监测;空指对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监控与研究评估;地指地面监测。大力推行固体废物监管信息化,持续扩大全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覆盖面,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加快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和优化完善,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址、自然景观等得到严格保护。
实施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项目,开展由人为原因导致水质超标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源治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办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衔接机制。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创建公交都市,建设城市慢行系统。
第十二章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坚持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凝聚生态文明共识,着力推动构建导向鲜明、职责清晰、共建共享、创新高效、保障有力的全民行动体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全面落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淘汰和限制措施,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强化绿色替代品和替代技术推广应用。
突出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和干支流河湖水体自净能力巩固,强化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和治理、湿地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河岸缓冲带,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促进畜禽水产养殖生态化发展。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
第五节 建立科学合理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对各市(州)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情况、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开展考核。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和行业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发展农林业碳汇。开展野生动物与人冲突防范实践试点,健全完善野生动物伤害补偿常态化机制。完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分期建设中国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站。全面提升村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实施山绿、路绿、河绿、城绿、园绿、村绿、院绿、地绿八绿工程,美化房前屋后和庭院环境。
推进原有成品油油气回收治理,对加油站、储油库加装油气回收系统和在线监测设备。积极参与共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推动建立共建工作机制。
落实国家碳金融、气候风险保险等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完善低碳产品政府采购、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产品碳标签认证等相关制度。到2025年,治理沙化土地6.67万亩,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显著提升。
一是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成为青海的重大使命,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国发展大格局,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带来重大政治机遇。专栏10 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建设重大工程生态文化弘扬工程。
发展新能源制造产业,培育光伏玻璃、高效电池、配套组件等产业集群,实现风机整机省内制造,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全产业链。鼓励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和社会捐赠资金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快建立基于河湖生态保护目标要求下的河湖生态流量及过程监测体系,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流量及过程监管机制,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测,强化主要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监测,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统一监管。构建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加强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等。实施保护极地净土行动,落实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加强青藏高原我省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人类活动迹地修复,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合力保护跨省重要生态系统,深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筑牢青藏高原绿色生态屏障。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统筹实施生态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生态技术推广应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供给。建立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精细化监测分析体系。
加强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实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重点城镇。推进城镇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广节能照明、节水器具。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是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案部署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低碳省份试点、探索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第一节 严控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风险制定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促进处置设施合理布局,实现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提标改造一批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至少1个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各县(市)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全收集全处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程度。
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草、治草和治沙,强化雪山冰川保护,有序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低质低效林改造、湿地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加强江河源头集水区、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和重要区保护与修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以三水共治和四源齐控为主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创新健全统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管理机制。
组织开展重点企业用车管理,指导重点用车单位建立绿色运输责任制和承诺制,督促使用国IV及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货车或清洁能源车。推进实施共和盆地及外围水资源配置工程。